服务咨询热线: 13665868527 18058949812

扫一扫

关注我们

【引言】

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上一声枪响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;第29军奋起抗战,从此中华民族开始全面抗战!


1995年7月7日,为警示我们勿忘历史,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地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奠基,经过5年的设计和建设,在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之际正式对社会开放。


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,北倚宛平城墙,西临卢沟古桥,南望京港澳高速,占地20公顷。雕塑群区,占地22500平方米,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,分为“日寇侵凌”、“奋起救亡”、“抗日烽火”、“正义必胜”四个部分,摆放38尊直径2米,高4.3米的柱形铸铜雕塑。群雕以《国歌》为主线,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,以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手法雕刻,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。


今天,我们挑了6尊雕塑同大家一起回顾那段悲壮又激荡的历史。

第一尊:家破人亡

《家破人亡》 郝京平  2000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


在新中国建立以前,我们一直是农耕社会,我们的祖辈对田园、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。而这尊雕塑,刻画的是失去家园的同胞背井离乡、四散逃亡、呼儿唤女,哀声动野。在大批难民中,有孤苦伶仃的老人,有悲伤欲绝的少女,有怀抱婴儿、孤独无助的农妇。他们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挣扎在死亡线上。每一个形象都散发着深深的悲凉和绝望。悲凉是饥无食寒无衣,绝望是没有希望。通过这尊雕塑,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。

第二尊,中华怒吼

《中华怒吼》 王伟  2000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


日寇入侵,最先唤醒知识分子的觉醒,面对民族危机,由此掀起了一场悲壮的抗日救亡运动。


教师和青年们走上街头,振臂高呼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、“武装保卫华北”。抗日游行,广泛动员民众,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,吹响了全民抗战,抵御外辱的进军号。


在前门、在箭楼、在华表和圆明园柱头,在悠久的历史前、在璀璨的文化前,向法西斯宣告这个古老的民族已然觉醒,我们决不屈服!

第三尊,送郎参军

《送郎参军》 于凡   2000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


“母亲叫儿打东洋,妻子送郎上战场”。无数热血男儿肩负民族重任,挥手告别亲人,奔赴抗日战场。


新婚妻子与丈夫依依惜别,有千分的不舍,亦有万分的骄傲。有千言万语想要叮嘱,却只道:要奋勇杀敌,赶走豺狼,要平安归来,我一直等着你。


年迈的老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整理好行装,在出门时叮嘱儿子,好儿郎就是要能保家卫国、守一方太平!


“抗日救亡、保家卫国”“一人参军,全家光荣”。应征入伍的青年们胸戴红花,骑上战马就要上路了。父老乡亲敲锣打鼓,争相相送。送别的是我们的儿子、丈夫、兄弟,也是我们中华的好儿郎,我们民族的大英雄!

第四尊,巾帼赞曲

《巾帼赞曲》 司徒兆光  2000年

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


这是表现中国妇女参加抗战的内容。毛泽东主席曾经称赞她们:“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妇女的觉醒,中国的抗战是不会胜利的。”


她们用手中飞舞的针线为子弟兵缝制衣被;她们手握刀抢,飒爽英姿,站岗瞭望;她们送公粮、运弹药、抬担架;她们机智勇敢,痛击来犯之敌。她们是江姐、是赵一曼、是刘胡兰,是宁死不屈,跳进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的女战士。


面对国恨家仇,中华好女子,从来巾帼不让须眉。

第五尊,血肉长城

《血肉长城》 段海康  2000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


“宁为战死鬼,不当亡国奴”,我军将士攻如猛虎,守如泰山,前仆后继,不怕牺牲。